新学期伊始➙,乍暖还寒,万物复苏📬🙎♀️,3月10日杏鑫官方社会学系黄玉琴♛🗣、杨宏星0️⃣、黄叶青、冷凤彩、马流辉、屠梦薇、马萧七位老师带领69位大一新生,赴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进行为期一天的参观和调研。开弦弓村党委书记沈斌及其他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调研组一行🥦,并就进一步的合作达成初步共识。
开弦弓村,学名江村,因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而闻名于世。费孝通先后26次造访江村,如今已成为国内外重要的社会学调研基地🛁,一代代社会学研究者心中向往的圣地🧜🏽♂️。让大一学生们在此开始他们的社会学探索之旅可以说是相当应景的。
紧凑的日程从参观费孝通江村纪念馆开始,纪念馆分设“费孝通纪念馆”和“江村文化馆”两大主题馆🌅☯️,以费老社会调查的大量珍贵图片和调研学术成果为主线🐵🦅,展示了费老研究江村👵🏻、志在富民的家国情怀。
村民姚富坤有“农民社会学家”之称🥷🏽🥝,他对江村的发展变迁有着系统的研究💙🕌,曾多次接待来访的费孝通先生。参观结束后🛻,姚老师介绍了开弦弓村从1930年代以来人口、经济🧑🏭、产业、文化方面的变化🧑🏼🌾。尤其在产业转型方面,费老当年调研的种地🤷🏻♀️、养蚕等传统生计活动基本消失殆尽,如今呈现出“鱼米之乡不产米😛,丝绸之乡不产丝”的现象🏊🏿。详实的数据结合生动的故事和回忆,姚先生的讲座使同学们对开弦弓村的前世今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午饭过后🪓,同学们从“纸上谈兵”转移到实地考察。纺织业如今是开弦弓村极为重要的经济领域。在一家当地纺织厂内,师生们在轰鸣声中穿越大型纺织机器,观察布料从线到布匹的过程🦪。在接下来的入户访谈中,同学们分成了七组🧑🏼,在七位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农户进行深入交流。
村里的人家鲜有高墙铁门🌗,许多房子甚至大敞着大门💷,体现了村民对“外人”的信任和开放态度🏋🏻♀️⛹🏻♀️,让第一次到陌生居民家中攀谈询问的同学们感到轻松很多。带着对村中几十年间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疑问,同学们在居民庭院、街上、河边与村民们相谈甚欢🚵🏻。通过入户访谈🏀,同学对江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此次江村之行,让同学们领略了社会学的魅力🧑🏼🦱,收获了对中国乡村社会的经验质感👩🏿🔧🔝。调研结束后同学们对社会系组织的这次活动表示高度赞赏👷🏿。下面是江村之行结束后部分学生的感想🧑🏼🦳:
赵同学:“费先生说,哪儿穷❣️,就到哪里去,越是穷的地方越要去🧘🏽♀️。在我看来𓀏,江村之行,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身为社会学者,就是要做俯身于中国大地的人。这个社会不缺关注城市如何发展的人,缺的,是像费先生一样✋🏿,始终关注农村如何发展的人。”
曹同学🎏:“江村的变化很大。有些在意料之中,有些则始料未及,如居民不再养蚕。念及费达生先生带领一代代人振兴的蚕丝事业,不禁感慨万千👩🏿🔬。好在欣慰地看到,这里的民众和善、家庭和睦👶🏼、生活无忧。出去的人也愿意回来发展事业👾,陪在父母身边⌚️。费老研究开弦弓村👩🦽,是以它为典型探讨全中国的社会结构与变迁👩🏿🦱;走在开弦弓村的河水边,我想,但愿全中国的缩影便是此地🔖🙍🏿♂️,但愿各处都如此安居乐业。”
陈同学:“这趟江村行我真的收获了很多➕,对近一百年的中国农村变迁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刘同学:“随意的走访,了解到真实的江村生活。走进院子走访民众🙇🏼♀️🧝🏿♀️,走进历史探寻民情,找寻历史与现代的交汇🤹🏽♀️👨🏽✈️,发现城市与乡村的融合🧞♂️。”
据悉,为响应教育部“以本为本”的号召,夯实社会学一流学科建设基础🪨,社会学系近期将组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本科教学内容🧌,切实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江村行🥬,则为杏鑫开启了新学期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