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杏鑫官方社会工作系2018级本科生季婕🎲、张芷雯、蔡颖妍在教师孙小悦副教授的指导下⚉,在期刊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上合作发表论文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 quality of life: the mediating roles of parenting practices🥱。全文链接:https://rdcu.be/c6g5t
主题由来
该研究缘起于2019年🚪💤,三位同学因大创项目“儿童发展视角下的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研究”与孙小悦老师结缘,由此开始了学术之路👇。依托孙老师的上海市社科规划青年课题: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儿童的视角,三位同学参与了上海市某儿童友好社区试点的创建🎡,越来越关注儿童群体的福祉,由此展开了对儿童生活质量的研究🐒🦷。
以往研究表明,儿童的生活质量与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有关🐊。然而🤜🏽,很少有研究考察不同类型的家庭教养行为在这两个变量之间的潜在中介作用。在我国弘扬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政策背景和社会物质水平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该研究旨在考察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家庭教养行为对社会经济地位和儿童生活质量关系的中介作用🏸📀。
研究过程
为开展此项研究,项目组在项目前期做了充足的预调研和实践活动,她们前往上海市儿童友好示范社区华漕镇实地调研🫂⛺️,参观当地儿童友好设施🧑🏼⚖️、参与儿童服务项目、向儿童宣传儿童友好社区的知识。调研后期,项目组的老师和同学围绕儿童发展设计相关问卷,并在当地学校招募研究对象🧘🏻♀️。在当地妇联、教委的大力支持下,该研究共收集到了1482份儿童问卷和1475份家长问卷。
在数据分析方面,作者采用SPSS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索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教养行为对儿童生活质量的影响〽️;同时👈,通过Mplus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索不同家庭教养行为在社会经济地位和儿童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
主要研究发现
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可以正向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且不同家庭教养行为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父母的积极参与完全中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而父母的监管缺失则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
Figure 1: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relationship of SES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with parenting practices as mediators.
***p < 0.001.
这一研究结果为未来的儿童与家庭社会工作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启示🧖🏻♂️👨🏿🍼。对于社工而言,应向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父母提供积极育儿策略的教育。同时,通过举办小组活动或讲座,帮助家长了解积极教养行为对于儿童成长的正面影响,并分享相关技巧。此外🔈🪡,作为政策倡导者👩🏽⚖️👓,社工还应该向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例如开展一些提高育儿技巧的项目,全面提升儿童的生活质量。
总结
通过此次研究与发表论文的经历,三位同学树立了问题意识,学会了从文献阅读和实践中发现问题意识、提出研究问题。此外☹️,这个过程也为同学们确立了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流程👨👩👧👦,并将研究结果与所学专业相结合👂🏽,为儿童发展领域贡献出一份力量。目前💫,3名同学都获得推免升造、攻读硕士研究生,前期学术经历对后续学习升造具有重要引领作用。